首页

女王舔脚视频

时间:2025-05-24 23:42:04 作者:“一个字让你爱上中国”汉字文化主题活动在巴黎举行 浏览量:80212

  中新社北京10月25日电 题: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发展新趋势?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翟东升

  作者 裴心语 崔白露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和必然趋势。数十年来,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各国民众交流往来,推动科技变革与人类文明进步。随着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化进程面临新形势,全球治理也面临新挑战。

  以“构建发展共同体,共创人类新时代”为主题,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第二届通州·全球发展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受邀出席论坛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翟东升日前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解读全球化的新形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2024年10月19日下午“通州全球发展论坛”第四分论坛政党治理与全球南方国家现代化”现场,翟东升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供图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趋势,但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化面临什么样的新形势?

  翟东升:全球化的历史趋势,源自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源自世界各地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源自消费者对更低成本和更好产品的持久需求。因此,长周期看,全球化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是,历史的演进是曲折的、波浪式前进的,因为主导人类历史演进的力量,除了市场还有政治和安全因素。恰恰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浪潮狂飙突进,激发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美西方社会内在的反抗性力量。

  2008年以来的世界政治经济变局,本质上就是对此前这轮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进程的一种回调与修正。上一轮逆全球化周期,或者说全球化的上一个调整周期,是1914年至1945年,其间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一次大萧条和一次贸易保护浪潮。正因如此,中共二十大报告用动荡变革期来概括当前时代的特点,是准确而及时的。

  本轮全球化的调整期会持续多久?我个人认为会持续较长时间。首先,上一轮的调整期是31年,两轮世界大战导致应力释放快速且充分。而这一次,大国之间至今并未直接开战,此前全球化上升期所积累的各种应力,比如贫富分化、多元文化冲突、国家间力量失衡等,没有快速释放,而是以缓释的方式展开。所以,这轮全球化调整期估计会以时间换空间:不像上一轮那样惨烈,但恐迁延日久。

2023年11月1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闭幕。据介绍,该届进博会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784.1亿美元,比上届增长6.7%,有11个国家首次参展进博会。图为美国约翰迪尔收割机在该届进博会上达成意向成交。中新社记者 张亨伟 摄

  中新社记者:近年来,全球格局面临深刻调整,“全球南方”国家群体性崛起,成为影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重要力量。在全球化进程中,“全球南方”国家扮演了何种角色?

  翟东升:“全球南方”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如果排除了中国和印度,就主要不是经济意义上的崛起,而是政治意义上的崛起。原因在于,从经济数据来看,它们占全球GDP和国际贸易的比例并没有持续的趋势性变化。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在工业化的阶梯上获得明显跃升。但通过联合自强,借助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地区性和全球性的国际合作框架,“全球南方”国家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的确不可小觑。

  尽管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还相对有限,潜力却很大。全球80亿人口,南方国家约占56亿。如果这七成人口能逐步走上社会变革、治理提升、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那将为世界经济注入持续和强劲的增长动力,中国经济的外循环空间也将大大拓展。

  2008年之前的全球化进程中,“全球南方”国家发生了“分化”,既有崛起之国,也有很多原地踏步,还有些甚至出现了去工业化和现代化倒退。所以,不是简单一句“融入全球化”就可以实现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明,发展的道路上非常拥挤,还到处是坑,不存在一个简单明晰且可复制的普适性方案,必须根据国家自身的禀赋和国情,结合变迁中的国际环境制定适当的发展策略。

  例如,对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中国的态度不是彻底排斥,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根据自身发展阶段,逐步开放市场,渐进融入世界,持续产业升级,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和数字化变革。

翟东升在第四分论坛现场主持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供图

  中新社记者:中国倡导的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有何内涵和价值?如何推动“全球南方”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翟东升:中国提倡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很有针对性和必要性。这意味着,推动多极化的进程,既不能失序也不能搞霸权,全球化应惠及广大人民。

  西方智库和媒体造出“全球南方”这一概念,潜台词是想离间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用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要求中国。但中国始终是“全球南方”的一员,明确永远站在发展中国家的一边。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一道,利用多个国际平台,推动国际制度变革,让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均能从中获益,才能实现普惠包容的新型经济全球化。

  中新社记者:在全球化调整新时期,您认为中国还面临哪些难题?如何破局?如何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翟东升:中国在推动和引领新型全球化进程中,还面临若干难题,如内部利益的冲突和调整。对于中国这样的超大型国家而言,解决外部挑战的关键在于做好自己的事。归根结底,是要让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如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提升保障力度,平衡供给侧和需求侧,做大做强国内市场,释放14亿人的消费能力和创新动力,提升民生保障和财富再分配力度。

  过去中国经济规模小,是以开放促改革,如今中国经济规模大了,则能以自身改革促世界开放。正因如此,中国才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为新型全球化提供更大市场和更多创新产品与服务。(完)

2024年6月15日,广西南宁,一名主播在车展现场用多台手机进行直播。中新社记者 陈冠言 摄

  受访者简介:

翟东升。受访者供图

  翟东升,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特聘研究员,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世界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研究领域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区域国别学,多年来在国家对外经济关系、货币与金融的政治经济学、美国研究和欧洲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与研究》《现代国际关系》、ECONOMICS& POLITIC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数十篇。

【编辑:胡寒笑】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西藏、浙江、吉林三省份相继迎来新任省级党委副书记

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建立“定榜揭榜”“挂帅攻关”、定向委托等选题申报机制;优化学科设置,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建设;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等重点工程……一系列举措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掌握历史叙述权和话语权,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不竭的理论源泉和思想动力。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2024国是论坛”在京举办

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主题教育中,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注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通过建章立制补齐短板。深化整治“文山会海”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湖南明确“开展‘四不两直’检查和随机抽查的时间不得少于50%”等硬性规定;破解充电基础设施进居住社区难的问题,贵州印发推进居住社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分步分类推进工作;针对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青海6名领导干部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问题,青海修订完善省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聚焦典型案例,查摆分析、建章立制,不仅能够防止问题反弹,也实现了通过“解剖一个问题”推动“解决一类问题”。

业界精英、专家学者汇聚江苏扬州 共话中餐全球化发展

看到这段视频,正在民俗馆里参观的人们深受感动。几位老人的眼眶湿润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这熠熠生辉的十六个字,直击人们心灵深处,映照着“户儿家”的历史和未来。

世预赛:国足主场大胜新加坡队 终结五场不胜

26日,由陕西省农业农村厅、陕西省商务厅主办的中欧农业(陕西)合作对接活动在西安举办。来自中国、欧洲等地的大田种植、畜牧养殖、果蔬园艺等领域的企业代表共聚一堂,共话双方农业供需,共促中欧农业合作。

房地产政策一头牵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宏观经济。此次财政政策“组合拳”中,允许专项债券用于土地储备,既可以调节土地市场的供需关系,减少闲置土地,增强对土地供给的调控能力,又有利于缓解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和债务压力;用专项债券来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各地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将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更多用于支持消化存量房这两项措施,既可以消化存量商品房,促进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平衡,又可以优化保障房的供给,满足广大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